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教学工作 >> 实践研修 >> 正文
在游学中感受中国“红”——2017年暑期湖南行随想(张耀荣)
发布者:  |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5日  |  查看: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出发湖南之前,心里就哼唱起了《东方红》。这首革命歌曲以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深情。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是20世纪的世界风云人物,他领导中国人民把一个积贫积弱、受尽欺凌压迫的国家带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他是中国的骄傲,受到中国人民的高度爱戴,而这个指点江山、救国救民的伟人毛泽东就曾经是一个湖南伢子,这也使得湖南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了一份独特的分量。

2017年暑假,我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湖南组)的学习活动,第一次来到了美丽的湘潭大学。湘潭大学与毛泽东主席渊源深厚,它是由毛泽东主席亲自倡导创办、亲笔题写校名、并亲切嘱托一定要办好的大学。如今的湘潭大学已经建设成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没有辜负毛主席当年的嘱托。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是牢记历史使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充分利用湖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我们湖南组的学习,采取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并重的形式,既有国内名家的专题讲座,也有实地参观和现场教学。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此次培训做了精心周密的安排。

讲座听了五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湘潭大学副校长刘建平教授的那一场,题目是“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刘建平教授在讲到“如何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话题时,讲着讲着就唱起了歌来,他的嗓音浑厚天成,演唱动情感人,记得那是一首湖南民歌,真真切切地唱出了革命年代普通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鱼水深情。我们的课堂一下子振奋了,刚才静静听讲的学员们顿时活跃起来,掌声雷动。这就是教学的艺术,歌曲不仅仅是歌曲,它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一份感情的寄托,将歌曲声情并茂地唱出来,能让听者身临其境产生共鸣,拉近教者和受教者彼此的距离,也能通过歌曲本身的情感表达和内容传递助力达到教学的目的,真正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收到实效。其实不仅仅是歌曲,还有很多红色文化的载体可以为我们教学所用,一个故事、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一张照片、一封信、一幅手迹、一件文物、一栋建筑、一处遗址、一种精神……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带着历史和时代烙印的各种红色文化资源,都应该成为我们思政课教学的生动素材。

我们所讲的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走过革命之路、建设之路,迈向复兴之路的征程中,逐步形成的代表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它是一种力量,一种承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强劲力量;它更是一个引擎,一个驱动中华民族奋勇向前不断走向伟大复兴的巨大引擎。

在湖南的实地参观,就是一场红色之旅,在我看来不失为一种“游学”。所谓游学,就是在游历和社会考察中学习。毛泽东有一段游学经历非常有名。1917年暑假,在湖南一师读书的毛泽东邀约好友萧子升(后改名萧瑜)外出游学,他们未带分文,只是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里面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就出发了。一路上,他们靠作点诗、写点字来换钱糊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那就是一场说走就走的穷游。这趟穷游,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 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识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等形形色色的人,写下了许多行走笔记。这次形同乞丐的游学经历,开启了毛泽东对湖南农村的调研之路。第二年春天,毛泽东又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行走在路上的毛泽东,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实际有了重要的认识,让他读了不少无字书,了解了民间生活的种种,这对毛泽东后来养成调查研究作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游学的精神,无疑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只不过我们的游学,不像毛泽东那般艰苦,我们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无论是交通还是吃住都比他那个时代幸福得多。在组织安排下,我们先后去了彭德怀纪念馆、彭德怀同志故居、东山学校、蔡和森纪念馆、蔡畅生平事迹陈列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泽东故居、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刘少奇同志旧居、湖南第一师范、岳麓书院。我随着学员队伍一路走一路看,一路看也一路思,为昨日之中国感慨,为今日之中国祝福。

东山学校是毛泽东走出乡关外出求学的第一站。延安时期,毛泽东曾对斯诺讲起自己只读了半年的这所“湘乡东山小学堂”,他说自己是“土包子上了洋学堂”。就是这个从山旮旯里走出来的“土包子”,在东山学校博览群书,追随进步思想,面对国家贫弱落后、遭受列强欺凌的现实,深深忧虑。这个少年,还给自己取名叫“子任”,即以天下革命大业为己任,决心要改造中国与世界。坐过毛泽东在此求学时坐过的座位,又走过东山学校的池塘,我仿佛看到了那个作出了“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诗句的霸气少年,那时的毛泽东,就已与众不同。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如今它仍然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培养着人才。初到湖南一师,便被它的建筑风格所吸引。这座校园走廊迂回,连接一个个美丽庭院,有翠竹丛丛,有花树萋萋,宁静别致,青灰色墙面配以白色的门窗檐框与柱饰,庄重典雅。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所学校都是那么的时尚现代、富有青春气息,更不用说100年前毛泽东求学那个时候了。看过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观众,想必都从中领略了青春学子毛泽东的风采。那时的毛泽东,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怀抱救国救民的志向。他勤学博览,独立思考;他强身健体,野蛮体魄;他闹市读书,个性十足;他出类拔萃,师友喜欢。在我的脑海中,有一幅画面时常浮现,那是《恰同学少年》电视剧的片尾,一群白衣飘飘的青年,在一座学风开放的学堂,慷慨激昂地朗诵着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那是一个思想飞扬的时代!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关心民生疾苦,纵论天下大事,广交人生益友,书写青春豪迈。

毛泽东的成长,离不开他所接受的教育,更离不开生他养他的那块土地。中国红,最红是韶山。每天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毛泽东故居参观,在毛泽东铜像广场瞻仰,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久久流连。我们思念伟人的方式,是顺时针绕着毛泽东铜像走的一圈又一圈,是庄严的入党宣誓,是每年国庆前夕天安门城楼更换的毛主席画像,或者就是你车内毛主席头像的红色挂件。

我已是第三次到韶山,如今的韶山,高速公路直达,旅游设施更趋完善,韶山人民笑口常开,生活安乐。在毛泽东故居侧前方的农地里,我们惊喜地发现了一片创意稻田,褐色和绿色两种颜色的水稻一同生长在一片田中,绿色水稻恰到好处地形成了“中国梦”的字样,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中国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富生命力的词汇。中国人一直在逐梦,也迎来一个又一个梦圆,21世纪的今天,中国人民正满怀自信地迈向未来,共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湘中灵秀千秋永,天下英雄一郡多。”这“一郡”,指的就是湘潭。湘潭伟人、巨匠众多,蜀汉名相蒋琬,晚清重臣曾国藩,文化名人齐白石,一代领袖毛泽东、开国元勋彭德怀、工运领袖罗亦农、著名将领黄公略、开国大将陈赓、谭政等都诞生于此。当然,湖湘文化滋养的湖南大地,又何止一个湘潭!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还有刘少奇、粟裕、王震、左权、任弼时、贺龙、何叔衡、蔡和森、邓中夏、谭震林、夏明翰、罗荣桓……他们都来自这片红色的土地,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的丰功伟绩!他们有的壮志未酬,有的英年早逝,有的人生多舛,虽然命运各有不同,但是理想信仰却一样忠贞!我们不会忘记,是谁拯救了水深火热的中国,我们也不会忘记,是谁改变了贫穷落后的中国。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从先辈们身上传承下来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永远是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先辈们的精神感召、革命业绩与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还忘不了那些可爱的女性,那些在历史风云中为革命活跃的湖南妹子。代表性的人物,有“我失骄杨君失柳”的“骄杨”杨开慧,有毛泽东的堂妹毛泽建,有朱德的前妻伍若兰、有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向警予、有第一任全国妇联主席蔡畅,有张闻天同志的夫人刘英、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位女将军李贞。他们带领妇女们走出闺房,走出厨房,放掉小脚,冲破封建旧俗的枷锁,进学校学文化,他们倡导男女平等,领导、组织和发动广大妇女参加革命,争取妇女自身解放,在树立社会新风尚的过程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有一位女中豪杰让我倍感景仰,她就是蔡和森和蔡畅的母亲葛健豪,她是一个性格刚毅、思想豁达、有着热血男儿侠义坦荡之气的女性。早年她就积极支持革命运动,1913年,48岁的葛健豪曾带着儿子蔡和森、女儿蔡畅、蔡庆熙和外孙女刘昂一道到省城求学,于是,祖孙三代同进学堂一时被传为佳话。1919年,54岁的葛健豪冲破重重阻力,倾家荡产,率儿女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成为“第一个留学老学生”。归国后,葛健豪在湘乡和长沙两度创办女子职业学校,堪称湖南早期的女子教育家。她思想先进,也善于教育子女,积极支持子女投身革命,自己也在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从事革命活动。1943年,这位母亲逝世后,毛泽东亲笔题写了“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的挽联,给英雄母亲葛健豪以最好的褒奖。这位湖南的传奇女子让我由衷地钦佩。

我还一直铭记着湖南第一师范的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身为思政课教师,我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我应该不懈学习,时时处处学习,特别是学习红色文化。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亲近红色文化,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蕴,这应该是我们的基本素养。我们要开阔视野,坚定信念,更加深入地了解国情,研究国家走过的每一步路;我们要缅怀先辈,牢记历史,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不辱思政教师的神圣使命。

上一条:探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锤炼党性意志——2016年参观红旗渠和兰考心得体会(李巧茹) 下一条:学习理论创新 追寻先烈脚步——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总结(张君)